在线品鉴第一百零三期—康有为致康同璧函
康有为致康同璧函,质地:纸,年代:清末,尺寸:纵20厘米,横25.3厘米。
释文:汝与某交太厚,前示汝诗汝以示之。今此书语极重,万不可示彼,可寄回我烧之,切勿殉情交而忘父也。某人性直如筒,不留一物,汝误以好,与之闲语,彼无一不泄。出柏林,人到哈佛,经加拿,无人知者,彼告铭三,故张孝知之,非汝告知而谁告也?(涂删:此人强从我费多千余金)空买得其到处发露我事而已,我何苦由来?其人才虽可取,然与太亲,必一切宣泄。彼又无隐,若与汝亲,此亦可畏之一事也,为此亦恶之。此为康同璧1904至1906年旅居美国康涅狄格州南温莎时期遗留下来的信函[1],现为本馆馆藏。1904年,康有为漫游欧洲各国,女儿康同璧与康门弟子罗昌跟随其间。罗昌与康同璧“是时已有相攸之意”,康氏信中对其恋爱之事的武断干预,由此引发种种矛盾。此信函背面言:“汝等未成亲已如此,令我畏汝,有事不敢告汝,不敢与汝谋,有字纸不敢示汝,防避汝矣。非防汝也,以汝有一至亲而极疏以直漏之筒,可畏故也”[2]。但康有为旅行中吟诗却称赞罗昌“且喜奇才能磊落”[3]。藉此可以了解康有为之性格,和梁启超对子女的教育相比,缺乏平等和尊重[4]。
康有为执拗的个性和封建家长观,在侄女康同荷赴美留学一事中亦有体现。康同荷为康广仁之女,父亲死难后由康有为抚养,其人生抉择受到康有为政治活动的影响。1905年康同荷赴日留学,但康氏并不赞同侄女在日求学,而是希望其来美国。“荷侄:自汝往日本后,只得过汝一信,何也?吾令汝来美国学,乃极难之机会,极难之筹画,今乃得之,前书已告。嘱汝赶学期来,汝乃置若罔闻,亦不回复……今决命汝来,汝不得再以母辞。汝若来,汝母必欢喜,否则惟我是问。且令我益责汝母而已。此次若再不听命,吾极怪责并益严责汝母。岂游日本数日即妄学自由耶?中国自有家规,切勿猖狂,为此严责”[5]。康有为对同荷违背“父命”的叛逆行为严行呵斥[6]。
注释:
[1]见《康同璧南温莎旧藏》。
[2]南海博物馆编:《康有为墨迹》,第202页,岭南美术出版社2018年。
[3]康同璧:《康南海先生年谱续编》,第107页,中华书局2012年。
[4]详见胡跃生:《梁启超家书校注本》,漓江出版社2017年。
[5]《康有为致康同荷信》,载《黄元蔚家书》,见马忠文:《黄元蔚家书所见康梁活动史迹》,《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8年第4期。
[6]马忠文:《黄元蔚家书所见康梁活动史迹》,《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8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