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品鉴第一百零一期—马衡题民间画会横幅
马衡题民间画会横幅,纸本,年代:民国,尺寸:纵33厘米,横111厘米。
释文:民间画会 马衡题印章:白文方印“马衡叔平”
作者简介:马衡(1881—1955),字叔平,号无咎,浙江鄞县人。我国近现代著名的金石学家、书法篆刻家。马衡毕生致力于金石研究,曾担任故宫博物院院长、西泠印社社长等职,被誉为“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先驱”。
作品赏析: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前期,黄少强与赵少昂结伴北上游历写生,结识了当时京沪地区重要的学者和艺术家[1]。黄少强极可能在此情形下与马衡产生了交谊。《马衡年谱长编》载:“是年(1934年)夏,广东南海青年画家黄少强画《罗汉图》赠先生”[2]。1936年冬,雕塑家李金发为画家黄少强塑像,造像底座刻有马衡题诗:“百幅生绡运意奇,家山新恨写淋漓。铁崖乐府同传颂,不是寻常老画师。少强先生属题,马衡”[3]。《岭南画派活动年表》载:1936年1月,黄少强在广州发起创立“民间画会”,提出“到民间去,百折不回”口号[4]。馆藏书法《罗复翁题民间画会横幅》,落款为甲戌年,即1934年。此书法作品的年代应为1934至1936年间。民间画会作为群众性的艺术团体,其有会徽:会徽圆形,徽章正面图案为倒三角形,内置创会人黄少强半身铜像,头像上有“民间画会”字样,即为马衡亲手题书墨宝[5]。
马衡毕生与金石结缘,其书法实际是其考古金石学的一种延伸,在经济基础、治学需要,学术交游和碑学思潮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古意浓厚的金石书风[6]。考据金石领域的学识自然使马衡更擅长于金文篆籀分隶一类的古文字。马衡为黄少强题写篆书“民间画会”横幅,字形舒展自然,线条疏瘦劲炼,风格清秀古朴。其篆书大多带有商周金文遗韵,线条工稳,章法匀整,古雅天成,属传统一脉,反映出以古为徒的书学意识。从存世的印章来看,马衡的篆刻风格丰富多样又不逾矩度,篆刻面貌以战国玺印和秦汉印为主。醇正大方的篆刻风格体现了马衡的学者风范。
注释:
[1]黄志坚:《怀念黄少强老师》,载《美术家》总第15期,第17-25页,香港。
[2]马思猛编著:《马衡年谱长编(中)》,504页,故宫出版社2020年。
[3]李金发《黄少强先生塑像》,广东省美术馆藏。
[4]朱万章等整理《岭南画派活动年表》,载自《岭南画派研究》,第275页,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年。
[5]李小青:《民间画馆与民间画会》,载自佛山市博物馆官网。
[6]杨丰:《马衡金石书风述论》,《中国书法》2020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