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在线品鉴第五十八期—康有为行草苏轼词卷



康有为行草苏轼词卷,纸本,尺寸:纵21.5厘米,横45厘米。

释文: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 人道是 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 小乔初嫁了 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 谈笑处 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 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 一尊聊酹江月 更生
铃印:“更生”(朱文)
作者简介:康有为(1858-1927),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明夷、更甡、西樵山人、游存叟、天游化人,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南海,中国晚清时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康有为不仅是中国近代史上家喻户晓的维新派人物,同时又是中国书法史上开一代风气的大家。他擅长行书和草书,作品主要得力于北魏摩岩石刻《石门铭》,追求气势,宽博舒展,线条恣意豪放,苍莽凌厉,世称“康体”。

作品赏析:中国书法艺术发展至魏晋时期诸体齐备,其中尤以能体现文人情趣意志的行草书风在东晋登峰造极,马宗霍曰:“书以晋人为最工,亦以晋人为最盛。晋之书,亦尤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尚也”[1]。以二王(王羲之、王献之)为代表的行草书风对中国书法史的影响可谓深远,其后书家在行草书的取法学习上总不能出其右[2]。晚清碑学浪潮兴起,康有为“尊碑抑帖”,其行草书中大量方折特征已经偏离了帖学行草书中的使转核心笔法。康有为改变了传统文人灵动潇洒的行草书风,开启了由书卷气到金石气的审美转换[3]。
  但另一面来讲,作为传统士大夫文人的康有为,其书法实践中碑帖兼融,只是将北碑笔法融入行草书的创作之中,康有为帖学的一面往往被忽视。“帖以王著《阁帖》为鼻祖,佳本难得,然赖此见晋人风格”“次及宋人书,以山谷为家,力肆而态足”[4]。“学草书先写智永《千字文》、过庭《书谱》千百过,尽得其使转顿挫之法,形质具矣,然后求其性情,笔力足矣,然后求变化”[5]。
  此为辛丑年(1901)康有为行草苏轼陆游诗词卷中的一部分[6]。戊戌变法前为康有为书法的第一阶段,“洗石摊碑”,光绪十五年(1889)其书学理论著述《广艺舟双楫》脱稿,变法失败后羁居海外为第二阶段,促成其书变法成功[7]。1901年,时年康有为主要羁居于东南亚[8]。睥睨天下的豪情与不可抑制的强烈的表现欲,是康氏终生不变的性格,亦是贯穿其书法始终的主旋律[9]。与世之常见“康体”不同,此为其另类书风,笔划偏锋,铁划银钩多作转折变化,毫无凝滞之笔。草书讲究变化,最能在流动与停顿的种种变化的节奏韵律中抒发情感[10]。在纵横奇宕的书卷气中,康有为率意而为,流淌出的恰如词中所表达的英雄主义气概与精神。

注释:

[1]马宗霍著:《书林藻鉴》卷五,第43页,文物出版社2015年版。
[2]贾乾初:《康有为碑学背景下的行草观及其问题》,《艺术广角》2020年第2期。
[3]王吉凯:《“熟”后“生”:清代碑学语境下的行草书风嬗变》,《中国书画家》2021年第11期。
[4]康有为著:《万木草堂论艺》,第84页,第90页,荣宝斋出版社2011年版。
[5]康有为著:《万木草堂论艺》,第91页,荣宝斋出版社2011年版。
[6]南海博物馆编:《康有为墨迹》,第144页,岭南美术出版社2018年版。
[7]林雅杰:《洗石摊碑销日月:康有为的书学及其传承》,载自南海博物馆编《康有为墨迹》,岭南美术出版社2018年版。
[8]张启桢编著:《康有为在海外(美洲辑)》,第28-31页,商务印书馆2018年版。
[9]李伟铭:《西樵读画记》,载自《南海籍历代书画家作品选》,岭南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
[10]薛永年:《美术史视野中的书法》,《中国书法》2022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