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在线品鉴第29期——馆藏知多少 | 康有为的时尚单品


南海博物馆藏 康有为外孙潘庆昭捐赠


  康有为短缎织锦褂,清,身长71厘米,两袖通长142厘米,袖口宽22厘米,下摆宽65厘米,左右及后开裾。立领,平袖,对襟。对襟,是典型的门襟形式,于胸前正中两片对开,直通上下,用纽扣于此闭合。此褂缀铜鎏金机制币式扣五枚,前后身有山间松石、碧波小舟等图案。整体构图疏朗,配色简洁,风格新颖别致。
  从服饰变迁来说,短褂(马褂)本为满族人骑马着装,源于清代服制中的行服褂。 行服本是帝后臣僚巡幸打猎时穿着的服装, 由行冠、 行袍、 行裳、 行褂和行带等组成,其中行褂即为马褂。据历史文献记载,马褂于康熙末年传至民间,并逐渐普及开来,到雍正时期成为官宦士庶都可穿着的一种服装。清末多以马褂搭配长袍。
  此褂吸睛之处则在于前后身织有白描山水,图中远景山下碧柳摇曳、古刹庭院,由远及近,苍松遒劲、水草葱茏,水榭亭台间渡船自在往来,勾勒一幅自然野趣的山水画卷。文人意趣不只是影响了文化用品和赏玩之物,也使得织绣方面融入更多设计元素,至此才有了这行走的山水图卷。此外,谈及这件藏品的闪光点,铜鎏金机制币式扣不得不讲。它不仅兼顾实用功能和色彩装饰作用,而且图案中蕴含了吉祥寓意,纹样为一只鹭与莲花相伴,即所谓“一路(鹭)连(莲)科”,对于科举时代的考生们来说,寓意仕途顺遂。
  穿越指南
  梦回清朝,通过马褂判断自己身份。假如你身穿金黄色马褂,那你很有可能是正黄旗官员或兵丁;假如你身穿明黄色马褂,那你很有可能是扈从,如御前大臣、侍卫或功勋之臣等;



清黄绸团龙人宝棉马褂(明黄色)

  假如你身穿琵琶襟或对襟马褂,并镶有如意云头,且袖身宽大,下着裙,那你就有可能是旗人妇女;假如身穿琵琶襟马褂,内衬袍衫,那你就可能是“八旗子弟”。



草绿色绸绣牡丹团寿夹马褂(对襟)


蓝色缎串珠绣栀子天竹夹马褂(琵琶襟)

  注释:
  [1] 据福格《听雨丛谈·黄马褂》载:巡行扈从大臣,如御前大臣、内大臣、内廷王大臣、侍卫什长,皆例准穿黄马褂,用明黄色。正黄旗官员、兵丁之马褂,用金黄色。勋臣军功有赏给黄马褂、赏穿黄马褂之分,赏给只所赐一件,赏穿则可按时自做服用,亦明黄色。

  [2]据《旗族旧俗制》记载,(旗妇)马褂之式样概分为两种:对襟马褂和琵琶襟马褂。女子马褂上的特点是,衣身多镶有如意云头,且袖身宽大。《旗族旧俗制》:“旗家马褂无论对襟或琵琶襟者,皆在前后左右之四部分开气处,镶以异色之大云头,周围亦复镶以宽边,亦谓之‘大镶大沿’。
  [3] 琵琶襟马褂多为清代 “八旗子弟” 穿用,穿着时罩于袍衫之外, 其制与普通马褂略同, 衣短而宽博, 下摆开衩, 唯右襟短缺, 形如缺襟袍,因而又名 “缺襟” 马褂。 《清稗类钞》 载: “马褂之右襟短缺而略如缺襟袍者, 曰琵琶襟马褂。 或亦谓之曰缺襟。 袖与袍或衫, 皆平。”
  参考文献:
  李晓君.《马褂考》[J]:《满族研究》2009年2期
  莫艳.《清代马褂》[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0年3期
  丁超.《清代黄马褂源流考》[J]:《清史研究》2011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