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在线品鉴】清明节特辑|血染黄花——黄花岗烈士

       辛亥三月二十九日下午四点(即1911年4月27日),在小东营5号庭院里,起义军臂缠白布,脚穿黑布胶鞋,手持枪械炸弹,以螺角为号,整装待发。五时三十分,三支起义的螺号竞相吹响,黄兴率130余人冲出小东营,直扑两广总督署。



潘嘉俊油画《辛亥第一枪》


       但由于起义消息被泄露,革命党人力量分散等原因,筹划已久的起义活动以失败告终,130多人中,仅有少数幸存,战死和被捕牺牲的有100多人。清政府将烈士遗骸放置在咨议局门前的空地上,以震慑革命党人及民众。



就义前的黄花岗起义志士


       革命党人潘达微以《和平报》记者身份作掩护,在南海人江孔殷的协助下,冒死收殓了七十二具烈士遗体,葬于黄花岗,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辛亥“三·二九”起义也因此被称为黄花岗起义。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有13名南海籍华侨,他们分别是丹灶的黄鹤鸣、陈春、游寿、罗遇坤、罗进、罗干、罗联、陈才、陈福,里水的杜凤书,狮山的周华,南海县佛山镇的余东雄,及属地不详者罗坤。职业上有2人为知识分子,5人为机器工人,1人为洋服工人,3人为店员,1人为记者,1人在少年时即投身革命。



南海籍黄花岗烈士


       当得知同盟会决定在广州再次发动起义后,这13名侨居海外的南海籍华侨都不约而同地参加了起义,抱着以身殉国的信念回国参战。其中年龄最大者为52岁的罗联,战斗中因弹尽被捕,临刑前仍高呼“中国非革命无以救亡,望后起者努力前进,勿中馁!”慷慨就义。最小者为年仅18岁的游寿、余东雄,两人战前均写下绝命书,以表“生命早已置之度外...犹必奋臂杀敌,死而后已”的革命决心。



余东雄、郭继枚的绝命书


       这次起义虽然失败了,但烈士们舍身救国的凛然浩气震动海内外,激起了更大的反清潮流,半年后,革命事业在武昌一举成功。

       南海的13名黄花岗烈士,他们有的出身于钟鸣鼎食之家,有的未及弱冠之年,为唤醒沉睡的国人而英勇赴死,其精神感天动地,比辉日月。
       英雄永在,浩气长存,在清明时节,让我们一起缅怀先烈、寄托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