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在线品鉴第四期——明贵州麻江型铜鼓

  

  明贵州麻江型铜鼓,质地:铜,尺寸:高27厘米,底径47.2厘米,面径46.8厘米。
  体形小而矮扁;面略小于胸,面沿微出于颈外;鼓身胸、腰、足间的曲弧柔和,腰中部起凸棱;大跨度鼓耳两对,置于胸部;鼓面一弦分晕,共九晕;中心为十二芒太阳纹,其外有乳纹、栉纹、游旗纹等;鼓胸有梅花纹、云雷纹、如意纹、栉纹;足部饰复线角形纹。
  铜鼓约春秋时期发源于云南中部偏西地区,楚雄万家坝墓葬出土了最早的原始铜鼓。铜鼓流传久远,类型多样,中国古代铜鼓研究会在1988年出版《中国古代铜鼓》,将铜鼓分为万家坝型、石寨山型、冷水冲型、遵义型、麻江型、北流型、灵山型和西盟型八种类型铜鼓,此八分法已被中国主流学者采纳。麻江型铜鼓是以贵州省麻江县出土的铜鼓为代表的一类铜鼓,流行时间主要从南宋至清末。晋人裴渊《广州记》载“俚僚铸造铜为鼓,惟高大为贵,面阔丈余。初成,悬于庭,尅晨置酒,招致同类,来者盈门”,可见铜鼓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的一种具有特殊社会意义的铜器。铜鼓原先是一种打击乐器,其打击方法主要有座击和悬击:座击系将铜鼓平置于地,鼓面朝上,使成座墩形,而后击之;悬击则将鼓悬空侧挂,用锤敲击。铜鼓后来渲化为权力与财富的象征,被民族首领贵族独占,视之为珍贵的重器或礼器。麻江型铜鼓主要为泥型合范法铸造,具体工序是①做模型②翻外范③做芯范④合范⑤浇注⑥拆范及整理。